时间:2019-01-14 23:05:03来源:本站整理 作者:xl点击:
近日,一则小学生12分钟4次让座的消息走红于网络,很多人纷纷称这是社会的模范,是社会的正能量体现,小学生12分钟4次让座是怎么回事呢?12分钟4次让座是什么情况?接下来育儿网小编就来说一说。
11月28日17时18分,小主人公黄唯在“人民闸”站点坐上了繁忙的293路公交车。
一开始,车厢内很拥挤,他背着书包,在人群内中足足站立了十几分钟。
大约17时35分,很多乘客在“慈溪人民医院北”下车,他好不容易在后排找到一个座位,之后就是四次让座:17时38分,他第一次让座;17时44分,他第二次让座;17时51572666834分,他第三次让座;17时51分,他第四次让座。
拍下这个让座视频的魏先生说,当时是听到坐在自己前排的一个老阿姨和一个大叔都在交口夸赞这个小朋友,希望小朋友这种善举能传播开来,于是他就掏出手机拍了起来。
据黄唯的妈妈介绍,黄唯出生在宁波,祖籍在贵州,父母来宁波已经有14年了。对于儿子在公交车上让座,她一点都不意外。
“第一次让座时,我刚坐下就看到一位像是刚下班的叔叔站在了我旁边;我想,他工作了一天肯定会很累,就把座位让给了他。不久我又有了座位,可又看见一位叔叔上车时带了很多东西;我想,他站着肯定会很不方便,就又让了一次,换到了后面的座位。没过多久,公交车靠站,一位老爷爷上车;我觉得他站着会不安全,就把座位让他坐了。后来,车上的人在不断地上下,基本上每人都有了座位,但在又一次靠站后,我见到几位上车的乘客在寻找位子,我就又招呼一位老人来坐。”
对于这个小主人公的做法,我们应该给予赞扬,然而我们更应该去读懂背后的含义。
从视频的记录中,我们发现“被让座”的所谓“长者”,也并非都是老人,也有中年人。甚至,就当时的情况,“不就座”也是可以的。但是,从视频中反映出的图景来看,“被让座”的人都好像显得“理所当然”,并没有一个人因为小学生拎着沉重的书包而“放弃就座”。而周围的人,除却觉得小孩子“懂礼貌”,也并没有作出实质性的动作。
绝大多数时候,人们总觉得年龄大就该“被让座”,却忽视掉,作为个体在公共环境中,并没有绝对的权力,可以要求别人人为自己做任何事儿。但是,从众多的老人“逼座”,“霸座”的事件中,他们的唯一理由就是“年龄到”就该“被让座”,而并非觉得规则上有什么不妥。
甚至,如“12分钟4次让座”事件中的“被让座者”,虽然觉得孩子懂礼,但也并没有觉得在规则上,孩子也可以“不让座”。所以,有时候,别看人们满屏叫好,真要是让他们以身作则,在未来的生活中作出表率,却可能并不容易。
因此,只有让更多人明白:“孩子可以让座,老人也可以让座,一切从需求出发让座”。或许让座本身才会更有意义,才更会激发陌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们的观念中,有个“很坏的尺度”,就是喜欢“标签化认定”,而非“需求化认定”,也别让“道德素质”过分解读让座的行为,只有尽可能的平视“道德素养”,才能让良性互动发展成为“常态化”。
社交媒体上,人们称四次让座的小学生为“网红”,这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事儿,过度解读此次事件也并非良益作为孩子,如果自己拿的书包太沉时,也请适当的注意自己的感受,而非为保持懂礼的人设,硬挺有教养。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1453123369
Copyright 2019-2029 yer.yd1688.cn 〖育儿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0599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