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2 11:37:14来源:[db:出处] 作者:admin点击:
孩子的性格十分的内向,其实还是会影响他的思维以及性格会有些偏见的,所以引导孩子变得开朗还是很有必要,那么有什么方法呢,育儿网小编就来说说吧。
1.调整自我意识,杜绝对“内向”的偏见
内向和外向的孩子最大的区别是如何给大脑充电,也就是说通过什么方式来获取心理能量。
外向的孩子倾向于从和别人的相处中获得能量,人越多,环境越新鲜嘈杂,他们越兴奋,精力也越充沛;但内向的孩子习惯于从独处或者熟悉的小团体中获得心理能量,恢复精力。
因为他们所有的精力都是向内的,太多人的环境对他们的大脑来讲是过于强烈的刺激,超过了大脑本身的承载负荷,他们只会觉得疲惫不堪,消耗更多的心理能量。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特点,内向的孩子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内在的精神世界,这让他们具备了高超的洞察力及理解力。
基于这样的特性,苏珊· 凯恩曾在 TED 做了题为《内向性格的力量》的演讲,她明确的指出了相比外向,内向的孩子具有非常多独特的优点:
内向的孩子内心世界更为丰富,他们善于把精力与能量放在自己最感兴趣的事情上;
内向的孩子更善于洞察和倾听他人的感受,他们会更容易获得朋友的信赖;
内向的孩子专注力更强,他们可以长时间安静的独处来解决问题;
内向的孩子创造力更强,他们善于思考;
纳博科夫所说:“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经历着两种力量的斗争,对独处的渴望和走出去的冲动。内向,即对自己内心活跃的思考和幻想的兴趣;外向,对外面的人和可见之物的兴趣。只不过,内向的人,转向内心的力量更为强大而已。”
你看,内向的孩子具备了这么多的优点,他们并不是不愿意面对外界,只是他们更乐意和自己交朋友而已。所以父母们要意识到,“内向”没有什么不好。
需要说明的是,性格虽然没有好坏之分,但如果过于怯懦和自我封闭,那么确实是需要调整的,请注意这里说的是调整,而不是改变。
2.尊重孩子独处的需要
正如上文所说,内向的孩子独处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充电”,所以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独处的需要。
允许他们在新的环境里观察、思考和适应,不要强逼孩子去社交,也不要在公众场合让他们难堪,父母可以提前告诉聚会的细节,让孩子们有充足的准备,也可以鼓励孩子去结交一个他喜欢的朋友而不是对每一个人表达友好。
使用手机的朋友可能都有类似的经历,如果手机电池还没充满,就断电使用,那么手机会耗电的更快。孩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强行将他们剥离独处的环境,他们会变得紧张不安,无所适从,更容易在社交场合中出错。
3.父母以身作则做示范
对于缺乏自信,不敢主动和别人交流的“内向”的孩子,父母可以用自身行动来告诉孩子:看,和同学一起玩没那么困难。
上周在游乐场的沙堆那里,我见到了这样一对母子,因为挖沙子的工具都被其他的几个孩子拿走了,所以这位有妈妈陪着的孩子,只能在旁边眼巴巴的看着,手足无措。他的妈妈一直在旁边催促儿子:“你去啊,去一起玩啊,跟小哥哥商量一下就好了嘛。”但是儿子却一直不敢开口,小脸憋得通红。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位妈妈全程只知道催促,却没有引导孩子怎么样去破冰,而且脸上还一幅“恨铁不成钢”的懊恼。
其实面对这种情况,父母可以给孩子做示范:比如走过去告诉几个孩子:阿姨带了小汽车模型,可以穿越你们的沙滩城堡哦,要不要见识一下?
也可以自己当个孩子王:你们的沙堆很有意思啊,谁堆得沙滩城堡最好呢,大家一起来比比吧!挖沙工具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吧,用完给我们家也用用哦……
然后就可以拉自己的孩子加入进来了。
这时候父母的表现,其实是在潜移默化的告诉孩子:看,和大家一起玩其实没那么难。孩子的为难情绪淡化了,自信心就增强了,他们对人际交往就没有那么排斥了。
4.培养特长,帮助孩子“吸引”朋友
父母们还可以观察孩子喜欢什么,在喜欢的基础上将兴趣培养为特长,这样就容易吸引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孩子也会变得有自信。
我邻居家的小女孩儿,喜欢烘焙。每次从他们家门口经过,总能闻见一阵诱人的面包香,我经常见到其他的孩子去她家蹭面包吃,以前足不出户的小女孩儿,现在也经常和那些她的“饭友们”在小区东奔西跑,整个人都开朗了很多。
表妹家的儿子今年八岁,是个爱笑的“小暖男”,走到哪都开朗大方,颇受欢迎。表妹跟我说,这是她“有心”培养的,原来自从儿子生下来起,表妹就规定,家里所有的人,任何时候,只要见到孩子就要笑。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觉得,“见人就笑”是很自然的事情,他就不自觉的把这个习惯“内化”了,在公众场合,不论和谁说话,都是眉眼含笑,让人想不喜欢都难,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正向反馈,大家都喜欢和他玩。
面对孩子的“内向”,以上方法仅供抛砖引玉。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最重要的还是父母要有一颗包容孩子的心,在接纳的基础上一点点调整,终有一天他会成长为“他自己”,露出最阳光灿烂的笑容。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1453123369
Copyright 2019-2029 yer.yd1688.cn 〖育儿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0599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