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1-02 11:37:14来源:[db:出处] 作者:admin点击:
孩子小时候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与父母和的教育行为有关,父母的这些行为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家长朋友要注意了一起了解一下吧
1. 家长表现出“怕” 豆豆在公园发现了一只天牛,她兴奋地指给妈妈看,想让妈妈摸一摸,妈妈害怕虫子,吓得大叫了一声,豆豆也跟着“哇”的哭出了声。 森森是个3岁半的小男孩,他总是不敢自己做事情,干什么都要爸爸妈妈陪,见到生人就又躲又藏。有一次电梯里的爷爷问他几岁了,他就是不回答,妈妈有点生气地说道:“怎么这么没礼貌,爷爷在问你话呢!”森森不但不回答还拉住妈妈衣角躲到了妈妈身后。 很多时候家长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怕这怕那,缺少胆量,但却忘了自己平时也是这个样子。 比如有些家长怕虫子、怕狗、怕黑、怕打雷……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恐惧和不安,那么孩子就会认为这些东西是危险的、可怕的。 有些家长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流,大部分时间都和孩子待在家中,很少社交,遇到新鲜事物也不愿尝试,只愿待在自己的舒适圈。那么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碰到生人往往会先躲避,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去应对。 所以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先克服自身的恐惧和怯懦,平时多和孩子一起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新朋友,扩大生活和交际范围,开拓眼界。还可以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活动,有意地增加孩子与他人交往的机会,让孩子多去结交小伙伴,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 2. 过度焦虑和关注 “诶呀,这个通道太黑了,宝宝快牵好妈妈的手,好好走路。” “快放下,不小心弄碎了,扎到你的手怎么办!” “别在那么高的地方玩,多危险。” 当孩子遇到一种新状况时会第一时间先停下来进行评估,他们通过观察身边人的反应,然后做出判断。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孩子畏惧,而是家长想象孩子会怕、会危险,家长表现出的焦虑不安和过激反应导致了孩子害怕,让孩子不敢接触新事物。
这种情况下,家长首先应当保持冷静,确认当下的环境是否真的安全,如果是,就给孩子迟疑和思考的时间,让孩子去感受正在面对的新状况,然后鼓励孩子想办法解决和应对。这样孩子会乐于不断尝试,积累经验,获得自信。 相反的,孩子有一点磕磕碰碰家长就大呼小叫,这会加深孩子的恐惧感,渐渐地孩子就会变得唯唯诺诺,不敢轻易尝试。 3. 总是传递消极信息 “这周五你有时间吗?小宇在校庆上有个表演。” “我就不去了吧,他能有什么好表现,一紧张话都说不清楚。” 小宇充满期待的眼神立刻暗淡了下去,悄悄地回了房间。 “你说的这是什么话,多打击孩子啊。” “我说错了吗?都上小学了,一点男子汉的气概都没有,说话蚊子声,好像有人要吃了他似的,这还上台表演?” 小宇懊恼地关上门,试图将爸爸妈妈的争吵声隔绝在外面。 在很多家庭里,家长都在用暴力的语言打击着孩子的自信心。这些负面的、否定的语言在向孩子传递着“你不行”“你是错的”“你再怎么做都没用”“你真没出息”“你是无用的”“我们为你感到丢脸”“你怎么这么笨”等等。 生活的压力、复杂的人际关系会让很多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消极信息的传递者,他们没耐心,喜欢使用否定词汇,而孩子深受其害。
怎样才能杜绝这种情况的发生呢?在和孩子交流和沟通时,家长应当用平和的心态和温和的语气。将负面的、消极的语言换成正面的、激励的语言,还可以给孩子一些从细节入手的小建议。 比如: 将“你看你,饭都吃不好,弄得到处都是”换成“这次吃饭只有几颗米粒掉在碗外面了,比较干净,妈妈相信你下次可以吃得更好。” 4. 强调“穷”强调“父母不容易” 小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我妈总跟我强调家里穷,家庭条件不好,供我上学的钱都是借来的,让我不要跟别人比。我知道爸爸妈妈很爱我,但是这些话对我影响很大,导致我特别自卑,骨子里始终觉得低人一等。后来家里经济状况好转,我也毕业工作,有了一份还不错的收入,但是我依然很自卑,连平时花钱都有很大的心理压力。 这是微博上一位匿名网友的提问,也是不少家庭的通病。很多网友在下面留言表示从小被灌输了“家里穷”的观念,最后变得又自卑又虚荣。 庞众望, 是2157266683417年沧州市的理科状元,他高考成绩684分,还通过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获得了61572666834分加分。 庞众望的父亲是一位精神分裂症患者,母亲下肢瘫痪,常年卧床,他的家甚至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然而他却是班主任眼中最阳光的孩子:“他特别爱笑,很开朗,一直表现出现的是自信自强。” 庞众望坦言这都源自母亲宝贵的爱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母亲坚强又乐观,脸上总是带着笑。可见物质的贫穷并不可怕,可怕是你迫使孩子内心贫瘠。 一个有智慧的父母不应当将家里穷、自己多不容易天天挂在嘴上,给孩子施加无形的压力,而是应当教会孩子正视家庭情况,教会孩子积极、乐观、不卑不亢,告诉孩子努力可以改变现状。 自信并非天生,当孩子面对陌生事物时,总是心内充满好奇,蠢蠢欲动,但又难免带着几分恐惧和担心。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的认可和鼓励,希望家长朋友们在这一重要环节上做够、做好。
网友跟帖
商务合作qq:1453123369
Copyright 2019-2029 yer.yd1688.cn 〖育儿网〗 版权所有 沪ICP备20010599号
声明: 本站文章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非赢利性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